
8月1日起,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据艺度玉环样本了解,规定3岁以下婴幼儿服装必须符合A类标准,必须在使用说明上标明“婴幼儿用品”字样,否则将被禁止生产和销售。
对于新国标,大多消费者也同样陌生,对于童装吊牌上的“A类”、“B类”、“C类”含义,许多消费者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正在给小女儿挑选衣服的刘女士说:“给孩子买衣服,主要看是否是全棉的,手感是否柔软。”一些年轻妈妈帮孩子挑选衣服都只凭手感。
虽然新规已颁布实施半月有余,可婴幼儿服装市场仍然良莠不齐,一些销售儿童服装的店铺里仍有B类等不合格婴幼儿服饰在销售,有的标签上仅有“可直接接触皮肤”这样含糊不清的字样。家长夏女士正在为1岁半的孩子选购服装,她表示,并不清楚新规范的内容,平时为孩子选购服装都是摸材质、闻味道,基本上不会去看标签上的安全级别。
在经过一年的过渡期后,本该于去年8月1日实施的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延期至今年8月1日正式强制实施。此次新国标与旧国标最大的不同在于,扩大了婴幼儿纺织产品覆盖的年龄范围,由“年龄在24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改为“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
今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质量开展了国家监督抽查。抽查结果显示,产品合格率为87%。其中,5款童装产品竟然检出含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其中竟然不乏一些大牌企业。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是指由可致癌芳香胺合成的染料,即人们常说的“禁用偶氮染料”。偶氮染料是合成染料中品种最多的一类,有很多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阳离子染料都是偶氮染料。偶氮染料具有很广的色谱范围,包括红、橙、黄、蓝、紫、黑等,色种齐全,色光良好,并有一定的牢度。因此广泛应用于多种天然和合成纤维的染色和印花中,也用于油漆、塑料、橡胶等着色。对于纺织品安全方面的指标,可分解芳香胺的毒性和致癌性远强于甲醛。因为甲醛有刺激性气味,易分辨,而且易溶于水,消费者买回纺织品后,一般用水洗一下就可去除大部分甲醛;但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制成衣服后,不但不溶于水,而且无色无味,从纺织品外观上无法分辨,只有通过技术检验才能发现,而且无法消除。这种染料在与人体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其有害成分被皮肤吸收,在特殊条件下分解产生20多种致癌芳香胺,形成致癌芳香胺化合物,经过活化作用而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病变和诱发恶性肿瘤物质,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等恶性疾病。
危害性如此大的染料为什么被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广泛应用于纺织品、服装、皮革制品、家居布料之上呢?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价格和来源。用来替代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绿色环保染料多为进口,价格要贵3~4倍,这个价格对于一般的中小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大开销。而偶氮染料制造简单、价格低廉、色种齐全、着色力强、颜色鲜亮持久、色牢度高,相较于环保染料,生产企业更愿意选择偶氮染料。此外,禁用偶氮染料检验步骤的复杂程度也是原因之一。根据标准,目前对禁用偶氮染料的检验大致分为预处理和仪器分析两个步骤,处理过程中的微小失误都会导致错误的检验结果。而且整个检测中要使用昂贵的精密分析仪器,一台气质联用仪的价格一般都在80万元人民币左右。同时,前处理过程中要使用大量高纯度的试剂和进口提取柱等材料,费用相当昂贵,一旦开机就不能频繁开关,即使没有样品,也要求常年运行。与此同时,企业不主动送检、消费者对服装安全性的忽略等因素造成了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被广泛应用到了服装生产中,成为了服装里潜伏的“秘密杀手”。
在杜绝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方面,相关部门曾提出建议:第一,有关企业应该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的技术标准,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针对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在纺织品上的限量要求,服装企业应与印染及助剂行业紧密合作,在源头上限制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使用;第三,印染厂家必须有目的地选择环保助剂,从前处理到后处理的助剂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同时服装生产企业也要对采购的面料进行必要的检测控制,以防因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超标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出现。对于禁绝可分解芳香胺染料,除了依靠我国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相关部门的严谨监管之外,还应该强调的是业界良心和企业诚信。
在2006年,我国正式施行了首个纺织品强制性安全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艺度玉环样本获悉,首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形式明确提出纺织品安全生态环保要求,将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能致癌的有毒有害物质列入监控范围,规定禁止生产、销售、进口含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纺织产品。据了解,我国新版《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在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更加关注纺织产品的安全性,从而对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环保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大势所趋。
新国标规定,服装被分为A、B、C三个档次,经检验符合A级标准值的可供婴幼儿使用;符合B级标准值的产品可贴身穿着;符合C级标准值可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