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在今年一月份,它所发布的2013年业绩快报显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为15.03亿元、4.40亿元和4.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47%、34.41%和42.88%,每股收益约0.66元。http://www.dhmbrake.com/ch/NewsView.Asp?ID=66
据浙平汽车制动钳悉,表面来看,不管有关部门在对此类第三方机构进行行政授权管理时,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但平行设置几个机构进行“竞争”,同步进行检测,理论上是可以防止一家独大而产生的垄断现象的。如包括油耗检测在内的整车公告业务,就由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给了中国汽研下属的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下称“天津中心”)等6家检测中心。
由于这些检测中心主要依靠油耗检测生存,车企成了它们的衣食父母,因此,它们之间也天然地形成了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有的检测机构,为了招揽更多的检测业务,而与车企合谋,在检测环节和结果上弄虚作假,本应权威的检测行为,受利益的驱使成了一门出卖油耗数据的生意。正如国内一家车企相关人士所说的,“一个指标可能影响到一个企业一年的业绩甚至命运,企业内部对这个测试结果非常重视,这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滋生。”
在目前的检测机制下,如果车企和检测机构达成默契与共识,汽车企业可挑选“合格”产品送样检测;如果检验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对检测来样产品负责,批量产品的一致性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管。很显然,这种默契与共识,是利益交换的结果,而当检测结果成了商品,其真实性和可信性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们对油耗检测结果真实性的拷问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检测机构也好车企也罢,此前从未承认造假而已。到了5月13日中国汽研发布的停牌公告称,自查和检查过程中,发现公司所属检测中心车辆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缺陷。这一纸公告背后的含义,能不能做实这些第三方机构被车企“潜规则”的嫌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判定。
据浙平汽车制动钳了解,鉴于汽车油耗检测存在的“潜规则”,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以及对车企产品的市场跟踪调查势在必行,如果发现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车实际油耗,与检测机构给出的厂家标注油耗不符合,经过调查认定其批量车型与送检样车的一致性存在问题,就取消第三方机构的检测资格,对当事车企施以重罚,看它还敢不敢做假?http://www.dhmbrake.com/ch/NewsView.Asp?ID=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