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全球信息化第三次浪潮的代表之一。通过特定技术与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http://www.zelfvo.com/ch/NewsView.Asp?ID=87 从传统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演进的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数字博物馆”的概念,主要表现出以技术为先导的发展动向:一是在实体博物馆中,通过虚拟现实、3D技术的应用,辅助展览展示;二是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的虚拟博物馆。经过多年的探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进展。究其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着眼于如何将更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来,导致声光电技术在博物馆中的滥用和虚拟博物馆内容匮乏。因此应该提倡“智慧博物馆”,这是一种发展基调的回归,恢复了博物馆业务需求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据
浙孚地暖秘,以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支撑,博物馆可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构建无缝集成现代智能技术的博物馆创新管理模式,在减小博物馆管理人员压力的同时,保证馆内人、财、物的科学、有序管理,提高博物馆管理能力,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利用提供前提保障。
首先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分文物监测和游客监测。文物监测包括洞窟文物本体及窟区环境。敦煌研究院在60多个洞窟安装了200多个传感器,包括:温湿度、CO2监测设备、崖体内部温湿度、崖体裂隙、壁画病害等传感器。山顶和窟区布置气象站和风沙监测站,窟区安装空气监测站。洞窟内采用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窟区采用WiFi网络,窟顶采用GPRS或3G网络,将数据实时传到监测终端。监测与保护资源综合信息数据库系统自动运行,并将分析结果分别实时传给洞窟开放管理系统和莫高窟监测中心,同时,数据还展示于安装在窟区入口的显示屏上。
服务的智慧是智慧博物馆的题中之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不仅注重文物的保护,也注重物联网相关技术运用到对观众的导览服务中。目前该院通过手机短信、WAP网站、微信推送、二维码以及移动终端APP等多种形式,为游客提供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实现文化遗产信息的推送和自助导览服务。
博物馆的网站、虚拟平台应当建立新型的知识组织方式,推动研究与教育互动,将网络平台打造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公众终身教育的场所。同时在尝试利用3D等技术推出展览应用,配合展览推出主题游戏、多媒体平台,让观众通过现场互动终端即可获得生动的参观感受。
浙孚地暖还建议,根据观众在博物馆参观的行为,可以发展电子商务。该项收益在发达国家博物馆的运营收入中占三分之一以上。通过物联网相关技术可以精准推荐游客兴趣度高的文物的相应衍生商品,例如3D打印的文物复制品,高清印刷的高仿字画,以及基于文物素材创作的文博衍生纪念品。对于文化旅游者,博物馆各相关垂直部门应当通力合作,提供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服务。
http://www.zelfvo.com/ch/NewsView.Asp?ID=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