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三十年后突然出现了较大波动。GDP从2007年的同比增长14.2%,一下跌到2012年的7.8%,增幅以每年平均1.28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根据李克强总理的目标,2013年GDP增幅要努力争取和保持7.5%。
据林盛球墨铸铁了解, 经济规律使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结果。认为罪魁祸首是三驾马车乏力,各种要素成本提高,房地产投资巅峰已过,人口红利到期等客观因素。很少有人从主观因素包括政策举措、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经济下滑的原因。
由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短,适应市场经济的各种素质低,例如:技术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体制、人们对商品的意识等,因此,只能做低端市场产品,只能是粗放型经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一直缺少资本和技术,缺少资本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缺乏消费,而缺乏技术就只能靠廉价的劳动力,靠好的政策与资源引进国外的资本与人才。国内的民营企业素质差,只能靠生产低端产品以满足国内低消费和出口国外占领低端市场。高端技术生产的高端产品,国内大部分民众买不起;即使买得起我们的民营企业也做不出;即使做得出,我们的企业也销售不出去;即使销得出,售后服务也跟不上。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208
仅从资源中的劳动力资源来看,结构很不合理。很多专家、学者只看到民工荒,只看到社会未富先老,得到结论是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人口红利跟日本比已经过时,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这种结论下得未免过早。有一些现象值得深思,在眼下的中国,一边是企业开工不足,闹民工荒,一边是城市和农村青年待业严重,成为“啃老族”;一边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人才奇缺,一边是大学生就业解决不了,专业不对口,失业率高企,一大批知识青年成为养在深闺的“宅男”;一边是制度缺失,行政失管,一边是地方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二线制”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到五十岁退居二线直养到六十岁退休,不但不干了,还阻碍政务,还不如干脆让退二线的干部退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难主要原因是专业配置不合理,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大学宽进宽出,中考不合格照样能上大学,既搞不出科研,也干不了实事,同时,中专技校生源又极其短缺。这既有观念问题也有体制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和调配空间余地还有很大,如何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值得思考。
据林盛球墨铸铁悉,技术方面,通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财富积累,我们国内也有资本买高科技的人才与技术了,国民整体素质也提高了,具备消化中高技术的能力了。但我们还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学习创新,创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二是善于洋为中用,做好先进技术与管理的引进,减少创新所走的弯路,为此,国家应有更好的外交理念,更好地处理好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外交关系,引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另外,国内要提供适应高端人才工作与生活的环境,进行教育投资。做好这些,笔者认为中国高质量的经济还会高速发展。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