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偏重出口、投资、工业,消费、三产、城镇化滞后”。实际上,多年来“无为而治、无底线开放”政策倾向,给我工业结构带来“矮化、空壳化”缺陷,和背后的“自主性旁落、缺创新能力”问题,才更值得检讨。
http://www.zelfvo.com/ch/NewsView.asp?ID=44 我国工业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位。200多种产品产量世界第一,钢铁、水泥、原煤、电解铝、造船产量占全世界45%以上。仅从“量”上看,容易造成“工业化已经实现、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错觉。但从结构角度看,我们还远未走出工业化追赶阶段。
首先看所有制的情况。国有经济仅占经济总量20%,在能源资源、电力、冶金、部分装备制造和军工等命脉行业尚占优势。竞争性领域是国有、民营、外资“三分天下”局面(国企已退出轻纺业)。外资占工业产值比重不到30%,但凭借规模、组织、技术、营销等综合优势,在各经济领域挤占市场、并购企业,在电子通信等高技术行业占绝对优势,在众多分行业已执掌主导权(占前几位)。民营工业规模虽大,但企业众多、总体上“小散弱”,总体上不具备抗衡外资的实力和组织力。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使国民收入大量外流。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用于向外国厂商支付专利费。有些高技术产品有钱也买不到,被人家卡脖子。先进设备和技术一茬茬引进,消化创新乏力、被动追赶。
不少人由于对我们的工业技术结构缺乏具体了解,更偏好“加快城镇化”思路。其理由,一是为巨大的钢材建材等产能提供出路,二是可提供巨大投资空间,三是可以促进三产发展、安定进城农民,减缓贫富差距。
近代城市的发展,一般是由工业及相应的商贸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人口聚集效应,再带动派生的三产发展。如果没有工业作支柱,仅靠低端的商业餐饮之类三产,就业空间有限,附加值也高不起来。
据
浙孚地暖了解,城镇扩张需要巨额基建投资,局部看,房地产发展可使地方财政从“卖地溢价”中获得部分基建资金。但从全局看,土地溢价来自工商业的繁荣,房屋最终要由消费者购买,故土地溢价所能支撑的城建规模,还是取决实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实业拉动城镇建设,而非城镇建设拉动实业。考虑到我国经济结构的实际水平,如果强行用缺乏根基的城镇建设拉动内需,必然难以持续。
http://www.zelfvo.com/ch/NewsView.asp?ID=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