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去产能化、金融机构降杠杆率、地方项目压规模是大趋势,虽然经济增速短期回落,但对长期发展质量付短期代价是值得的。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195
上述专家所指的“良性轨道”和“长期质量”,实际是指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发展思路。
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下半年,官方在首次明确阐释中国经济的“上限”和“下限”后,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经济格局的改革新政——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到信息消费,从提速城市轨道交通、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到批准上海自贸区。中国正在不断探索、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据林盛球墨铸铁悉,事实上,近期公布的数据已对中国步入“良性轨道”的努力作以回应:最新公布的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升至51.0%,创16个月来最高点;此外,7月份工业增速超预期反弹、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投资和消费表现平稳。
当最主要的工业品需求得到满足,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的比重将成主导。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民众对旅游、养老等发展型和享受型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投资薄弱环节“补短板”将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社会事业领域、民生领域、中西部铁路公路骨架网络、水利工程都是有待优化的环节”。
城镇化也是中国经济可以期待的红利。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一个城镇人口的消费水平相当于一个农村人口的三倍,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推进将明显提振国内需求。
值得被“另眼相待”的还有长期为人们所担忧的中国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宋立认为,这两对“二元结构”在经济增速“换档期”反而能够起到“减震”作用。中西部发展的“多速”与战略纵深,恰好为增长赢得回旋余地和空间,避免了“台阶式”的急剧减速,而化解为波浪式的调整。
据林盛球墨铸铁悉,未来中国仍有支撑高增长的巨大潜力存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来,整体劳动力价格和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仍然较低。其次,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中国市场的整体潜力还未充分发掘出来,落后地区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195
从大趋势和中长期来讲,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以及国际合作的红利仍有巨大释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