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具体而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城镇化过程中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其主要标志包括社会身份的转变、政治权利的平等、公共服务全覆盖、经济生活条件改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广泛的社会认同等。http://www.zjfg.com.cn/ch/NewsView.asp?ID=118
据丰功卷膜器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逐步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即其户籍所在地由农村迁到城镇,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户籍所在地变动,即由农村迁至城镇;二是综合素质提升,即受教育程度、道德修养、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均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是价值观念转变,即逐渐形成市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四是就业状态趋于稳定,即非正规就业、临时性就业的人口比例大大减少,就业逐步正规化和固定化;五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转变,即逐渐形成现代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六是社会地位不再边缘化,即依法享有城镇居民在子女就学、就医、保障性住房、低保救助、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逐步被城镇居民和城镇社会认同和接受。换句话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指农村人口在经历生产生活地域空间的转移、户籍身份的转换、综合素质的提升、市民价值观念的形成、职业与就业状态的转变、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转型后,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被城市居民所接受的过程和结果。
当前我国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快速稳定增长阶段,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就此指出,由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巨大,市民化程度低、成本高,推进市民化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据丰功卷膜器了解,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转移,推进市民化进程,应当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公平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分阶段稳步进行,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市民化机制,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权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并在价值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上完全融入城市社会。这就需要在推进市民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户籍、土地、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转化、地域转移、身份转换,以及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http://www.zjfg.com.cn/ch/NewsView.asp?ID=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