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经历了短暂的滑落后迅速回升,到2010年初达到了一个高点。之后又开始回落,历时超过l0个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后才企稳反弹。如何看待这一轮回落,仅仅是一个短期调整,还是反映了中长期增长动力结构的变化?两年前,我们在比较、借鉴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即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会下一个较大台阶,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到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期。刚提出时,质疑者甚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此问题上的共识逐步增加。
据富捷消防器材了解,但对中国这样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的经济体来说,基本上不大有效,如果一定要用,很容易产生误导性结果。借鉴国际上相同或相似增长阶段的历史经验,能够获取不少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有关增长的规律性信息。但使用这类信息时必须非常小心,因为与国际上其他经济体包括大国经济体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毕竟有着相当多的不同。
我们所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把有意义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情结合起来,理解和解释中国经济的真实增长历程,尤其是对那些增长有重大影响的转折或“拐点”。在努力增加有关中国经济增长规律性知识的基础上,对未来增长前景作出推测。这正是本书研究试图企及的目标。从这个含义上说,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规律性的理解比某个具体指标预测数值更有意义,也更为重要。http://www.zjfujie.com.cn/ch/NewsView.asp?ID=763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讨论增多,部分讨论集中于供给因素,如中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无疑是重要的,供给面的变化将会对增长形成硬约束。同样值得重视的是需求面的变化。在既定技术条件和预算约束下,任何一种需求都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都是有边界限制的。即使供给能力充裕,当触及需求边界时,也会形成产能过剩。目前人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压力。需要强调的并非短期的产能过剩,而是从整个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来看的长期产能过剩。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长期需求峰值。一旦长期需求峰值出现,过去曾多次出现的短期过剩产能被长期需求增长所吸收的情景将不再出现,就会形成真的产能过剩。
回头看一下中国经济近年来增长的轨迹,呈现了一系列重要现象。首先,包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北京等在内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投资、工业增加值和GDP等指标的增速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回到以往高速增长轨道的可能性甚微,而投资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依托所在。第三,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风险加大,资产回报率降低,也从一个角度表明正在接近需求增长的边界。此外,这一轮增长回落并未伴随突出的就业压力,是否意味着以劳动力供给来衡量的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规律,按规律做事就是正确的。用“硬着陆”或“软着陆”等概念描述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也容易产生混淆。中国经济正经历的是不同增长平台之间的转换,而非同一平台上的短期波动。此类概念较适合于后一场合,而在前一场合,使用此类概念易于产生这样的推论:既然已经“着陆”,接下来就应该再次起飞,重返高增长轨道。这显然容易产生预期误导。
这两种倾向方向相反,但现实中很可能互为因果,成为一个连续过程。短期内人为推高速度,超过潜在生产率水平,出现通胀压力和金融风险。之后被迫调整,而一旦进入下行轨道,又可能出现“快落”,正所谓“大起大落”。
事实上,我们面临着不同的速度组合。一种是大起后大落;另一种是速度适中,但稳定性、可持续性较强。据富捷消防器材悉,几年下来算总账,可能还是后者的平均增速较高。发展仍然是硬道理,现阶段解决中国所有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提出潜在增长率下降,强调增长阶段转换,并非不重视增长速度,而是为了在认清增长规律的基础上,有效保持必要且可能的增长速度。这几年我们讲稳增长,在增长阶段转换期,“稳”的必要性更强,难度也更大,更应强调“稳”字当头。能稳住,不出现大的起落,就是很大的成功。http://www.zjfujie.com.cn/ch/NewsView.asp?ID=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