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1日,根据“十个工作日调整一次”的成品油定价新机制,国内油价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调整。今年以来,我国成品油先后进行了6次调整。每一次调价都成为关注的热点。油价、气价、电价、水价,能源资源价格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牵动着消费者的心。不失时机地深化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追求的目标。资源性商品价格为什么必须进行?怎么改才能真正赢得“掌声”?
据台创液压工具了解,由于能源价格体系长期未理顺带来了一系列后果,较低的能源价格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不能通过价格机制产生节能减排的正向激励作用,油、气、水等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内在动力。
十年增长2.2倍,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我国GDP目前占世界生产总值不到10%,但能源消耗已达20%,能源排放的污染气体居世界之首,温室气体占世界总量的25%。单位GDP的能耗、污染排放和碳排放都过高。我国煤炭的年产量已达30亿吨,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符合科学产能的要求,多半产能达不到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生态的国际标准。“中国经济已走到了一个必须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杜祥琬说。
一般来说,民用天然气价格相当于汽油价格的30%,柴油价格的40%,但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价格较低,和国外进口天然气相比,国内价格更低,比如中亚进口的管道气到新疆边境的价格为2元/立方米,而输送到上海,一个立方米就要亏七八毛钱。天然气涨价预期的大背景是国家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战略规划。改革主要是为了建立科学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目前在广东、广西已经进行试点,下一步在试点基础上推进已经势在必行。 http://www.tcyygj.com/ch/NewsView.Asp?ID=107
我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正在不断加速,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目标是“条件一到,即行调整”,以往困扰各方的“涨快跌慢、易涨难落”的不对称调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与成品油一样,天然气价改的核心问题同样是市场化。
去年以来,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成果明显,油、电、煤等定价都在向市场化迈进,但水、电、油、气价格变动牵动民心。改革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资源性产品涉及面广,处于整个国民产业链的上游,每逢改革都免不了会形成推动价格全面上涨的合力,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涨价不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初衷,“逢改必涨”也不是价格改革的普遍规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价格体制机制,为当代人也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如何在保民生与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资源类产品的阶梯式定价模式,既使得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成本不会上升,同时又有助于抑制过度消费,形成节能减排。因此,除电价之外,多个城市也在探索阶梯水价、阶梯气价改革。
阶梯式定价机制改革可更加体现公平和合理性,对低收入群体进行适当补贴,而对于第三阶梯内的“奢侈型”消费,则可以继续提高价格以达到促进节能的效果。
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着眼点,一方面是理顺价格形成机制,与市场接轨,利用价格杠杆抑制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但另一方面,资源类产品也是民生之本,改革决不能忽略保民生这一根本。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解,觉得只要放开政府管制,完全市场化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在缺乏完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只有市场一只手是不行的。比如成品油市场,如果完全放开,三大石油公司具有足够的体量和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完全可以形成价格操控。实际上,目前政府的定价机制是在保护消费者。
据台创液压工具悉,目前,国外对天然气、成品油等资源类公共产品定价通常也有控制。以天然气为例,韩国天然气基本依靠进口,其价格也会随着成本变化而不断调整,但对居民用气涨价会有控制。在成品油价格方面,韩国虽然实行企业定价,但政府会通过设立部分国有加油站对市场价格形成一定的引导。
面对消费者普遍存在的“成本不公开、定价不透明,经营企业会不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暴利”的疑虑,专家认为,资源品价格改革必须走在阳光下,才能消除百姓心头的担忧。 http://www.tcyygj.com/ch/NewsView.Asp?ID=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