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4S店售后维修保养并非无人监管,但政府监管执法力度以及厂家与经销商的相互制衡效应,并不足以让人放心。从政府监管角度看,多头监管的局面让消费者面对4S店时仍处弱势。
元威控制臂认为,必须加快补齐政府监管“短腿”,加强4S店行业自律,引导4S店行业向持续健康快速方向发展。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认为,《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实施办法》是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的,其中涉及售后维修保养、车辆配件等问题的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本身就较难协调管理。
消协会收到很多关于4S店维修保养方面的投诉,这些问题从政府监管责任上属于工商管理部门负责监管执法,但是由于汽车维修保养和零部件销售涉及很多专业技术问题,同时汽车本身也是一种“动态产品”,因此地方工商部门的监管很难实现常态化管理。http://www.cnyuanwei.com/ch/NewsView.Asp?ID=137
根据北京市工商局执法检查大队的工作动态,记者发现区县一级的工商分局执法队大多仅对4S店实行不定期、未全部覆盖的抽检。房山区是北京汽车经销商数量较多的一个地区,今年3月,北京市房山工商分局执法队人员对房山区部分汽车销售厂家进行检查,只抽查了8家小型汽车、重型卡车销售门店,仅仅对汽车配件的产品质量标识是否齐全进行了抽查。对此,北京多家汽车4S店负责人说,尽管工商部门会进行监管,但实际效果却打了折扣“汽车维修保养本来就是动态的过程,零配件的安装与使用也不是一下就能检查出来的。”
目前交通主管部门对于4S店最有制约力的只有汽质许可一项,每年定期进行质量信誉、人员素 质 、持 证 情 况 等 进 行 考 核 ,4个“S”中只管到一个“S”,消费者一旦与4S店发生纠纷,有时很难找到主管部门。相对于政府部门,4S店更看重主机厂的意见,必须尽快完善配件追溯、行业诚信监管等制度建设,加大4S店及员工的侵权成本,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目前,我国汽车4S店自我监管和厂家制衡作用依然严重缺失,行业自律不足和诚信缺失成为制约4S店发展的桎梏。记者了解到,很多经销商试图严管维修保养流程,但无奈在利益诱惑下,维修工人的个人行为却成为监管难点。根据一汽大众4S店《关于严格控制车间废旧物资外流的方案》的文件,一些4S店机修车间普遍出现员工未经公司允许私自携带机油、滤芯、废旧电瓶等废旧物资外出的现象。记者了解到,为了防范修理工人可能因自身原因导致的维修黑幕,北京部分4S店都在机修车间内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试图将个人原因带来的维修保养问题解决在最初的阶段。
不过,这些手段似乎并不足以根治行业在激烈竞争下产生的失信问题。由于近年来汽车销售、维修行业人员流动频繁,一些经销商甚至对员工的违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媒体不曝光、主机厂不责罚就行,最后买单的依然是普通消费者。
汽车经销商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监管,强调专业化和透明化的维修保养机制。同时经销商也应该加强对消费者的合理引导,有义务让消费者了解车辆的相关使用和维修保养知识。
除此以外,汽车企业和经销商之间关于维修的制衡作用仍有待加强。在北京,有消费者在汽车出现维修保养问题后,出现经销商和汽车厂家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据元威控制臂悉,尽管4S店修理保养部门声称,其维修质量将会有汽车厂家的监督,但汽车厂家的服务热线却明确表示,我们和4S店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消费者有维修方面的问题,我们只能帮你联系协调经销商。对此,罗磊认为应该更加明确厂家、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将责任明确和细化。http://www.cnyuanwei.com/ch/NewsView.Asp?ID=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