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在整个国家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战略性任务。据成公教育悉,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成为我国教育全局性、计划性和方向性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按照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部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两步走:2012年实现区域内的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的基本均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情势并不乐观。相比起实现义务教育普及的任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更需要我们端正思想,以科学的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http://www.cggwy.net/mryl/2013/0619/1009.html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尚缺乏宏观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标准,也缺乏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学校标准、经费标准、教学标准、学业评价标准等。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体系,可以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行有衡量基准和发展依据。而基于标准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褪去教育政策的模糊性和教育措施的盲目性,使得推进均衡发展的行动更加有的放矢。
发展优质教育,既是均衡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均衡教育发展中最大的难点。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在传统教育现实环境中,即使是一所学校,也很难做到使每个学生都享受优质教育。合理可行的策略是,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库。许多调查表明,我国的城乡教育信息化在校园网、硬件配置、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在合理整合现有教育信息资源,不改变预算、经费使用最优化的前提下,有学者提出以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城乡一体化设计方案:以县为中心,只需集中500万元资金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各级基础教育学校继续完善“校校通”工程,实现与中心资源库的高速互通,区域内所有学校便可共享500万元的大型资源库,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从国家层面上,建立系统而全面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库迫在眉睫,应首先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的标准化,从国家层面上进行统筹安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实现教育资源价值的最优化。
我们倡导基于标准均衡发展教育,但不能打着标准的旗号,用县、城市学校文化同化乡镇、村的学校,或将偏僻乡村学校全部搬离乡邑,将乡村教育平庸化。我国是一个拥有千年农耕文化的农业大国,“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其根本目的在于教化民众。乡村学校不仅承担着培育人才的任务,还兼有传承文化,维护社会安定,培育民风民俗,凝聚村民精神的功能。这是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乡村学校的特色所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教育均衡化特别重视县、城市学校对乡村学校的“同化”。为了缩小城乡学校差异,许多省市都采取了“支教”、“帮扶”工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下,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两两结对,由前者对后者从教学、管理、师资等方面进行短期指导。问题在于,县、城市学校的教育一定优于乡村吗?事实上,许多乡村学校活跃着一批有理想、懂教育,又不乏深厚文化修养的校长和教师,将义务教育办得有声有色,甚至令县、城市学校自叹弗如。个中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另外,还应发展和弘扬学校的文化特色、课程特色和师生特色,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进而实现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据成公教育了解,在政府层面上,应消除平衡主义认识倾向,树立优质教育意识。《纲要》指出,未来十年政府将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但这种倾斜绝不意味着无底线的削峰填谷,搞新形势下的平衡主义。http://www.cggwy.net/mryl/2013/0619/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