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子菜”已经成为端午节新的焦点。在一些老字号餐厅,节日期间的雅间预订已经超过八成,不少老顾客特意点了新出的创意“粽子菜”尝鲜。在曲园酒楼,“干锅粽子鸡”、“香粽腊味煲”、“老鹅焖香粽”等粽子热菜特别受宠,有些顾客吃过后还会向服务员问做法,回家“如法炮制”。
据牧香源藏香猪了解,形形色色的天价粽子近年来已成为端午节的一道“风景”,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天价”上,既有羡慕不已的,也有愤愤不平的,更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总之,我们在讨论天价粽子时,很少去思考粽子本身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起源于纪念屈原。据说屈原投江后,人们用饭团投祭,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进而发展成棕子。http://www.muxiangyuan.com.cn/ch/NewsView.asp?ID=103
若不是那场端午申遗风波伤了某些人的自尊心,很多国人差不多忘了这个节日也是事关文化尊严的。有学者表示,韩国人之所以能够把“端午祭”成功申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这个仪式的保护程度远远超过中国。的确,除了送粽子和吃粽子,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或许只剩下3天的小长假能够给人们几分念想了。
棕子本应是多么朴素的民间食品,搞得过于豪华,不中不西,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对端午文化的伤害。屈原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忧国忧民,今日一枚棕子却弄得如此奢华,若屈原地下有知,又情何以堪?
商家逐利无可厚非,富人愿意烧钱也悉听尊便。只是当这一切扯上端午节以及粽子时,就让人觉得心中不是滋味。我们不必放大一枚粽子的意义,但也不能因为商业化的需要去过度包装和消费端午文化。过多地将商业元素注入传统文化之中,恐怕只能使得传统文化变得不伦不类。其他文化遗产也是如此,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而使得文化遗产伤筋动骨,使文化成为商业利益的画皮。
天价粽子的“方兴未艾”不是什么好事情,说明一些商家有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内心建立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尊崇。也希望政府多些必要的规范和引导,让传统节日回归到重视文化内涵的轨道上来。
据牧香源藏香猪悉,端午节需要粽子,但不需要天价。文化是一杯清茶,只有细细品呷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华。粽子是端午文化的载体,端午节吃粽子,更多的是给现代人提个醒,让我们在匆匆前行中,能够回望历史,守护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即使原材料是进口的,成本有点贵,也不能脱离粽子原本代表的含义。否则,就有奸商之嫌,而且这种坑蒙拐骗的“专业精神”,本来就不利于社会和谐。真不知道,万元一个的粽子到底能吃出个啥味来,能有多大的“神奇功效”,想想不觉让人好笑吗?http://www.muxiangyuan.com.cn/ch/NewsView.asp?ID=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