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趋紧、要素价格提高,持续多年以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开始向集约和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我国经济进入了重大转型期。这一变化给物价形势带来两方面影响。
据林盛球墨铸铁悉,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需求降温、市场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总体上会促进物价稳定。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需求水平明显下降。2001年至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4.1%,2008年至2011年降低到3.8%。受城镇承载能力的瓶颈制约,国内汽车、住房市场也明显降温。具体表现为现有城镇空间难以承受汽车总量的快速增长,一线城市支持住房建设的土地、基础设施潜力不断下降。这些因素越来越明显地制约了汽车、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比如,2002年至2010年汽车销量年均增长24%,但2011年降低为2.45%,2012年为4.3%。外贸出口和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两个主要引擎,也是决定市场需求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受国际市场降温影响,外贸出口增速由2003年至2008年的29.2%,降低到2008年至2012年的9.4%;汽车和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速降低,则引起了重化工原材料、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等多个产业市场需求水平下降。这些导致市场需求水平全面下降,既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条件。在需求不足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168、竞争加剧的约束下,预计各类涨价行为总体趋于减少。
另劳动工资、土地、水等资源价格、原材料价格是决定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这些价格不断提高,必然会不断抬高生产成本,加大涨价压力。2002年至201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由每年12373元增加到每年41799元,增长了23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了70%,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了5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了35.8%。要素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既是推动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原因,也加大了物价上涨压力。
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增长阶段的过渡期,既存在很多影响经济增长稳定的因素,也存在较多影响物价稳定的因素,对物价上涨压力必须要有足够估计。
据林盛球墨铸铁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陆续推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欧元、日元发行量持续扩大,世界货币存量持续较快扩大。目前美国经济出现温和向好趋势,实体经济开始恢复,对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有可能增加。这些真实需求变化与货币存量巨大的现状结合,可能推动大宗商品现货、期货价格出现较快上涨,进而提高我国进口商品价格。
近年来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批复较多,利用规划赋予的“先行先试”条件,强调省情、市情、县情不同,不顾财力、不顾市场需求前景而加快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步伐的现象时有发生。近来围绕加快城镇化建设,又出现了一些缺少科学规划、长远布局考虑的造城运动。这些都表明由制度性因素支持的地方投资冲动很强烈,如果调控引导不当,就会与货币数量偏多的潜在风险结合起来,推高价格。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