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中国经济的复苏更像处于弱反弹的滞胀阶段,但并没有进入“流动性陷阱”。债务占GDP之比,中国远没有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高。中国的债务问题,根本还是货币或人民币汇率问题。而在美元相对强势周期,人民币会更强势,更大的挑战在如何应对类似于美元的“特里芬难题”。
中国经济复苏的动能的确不如前期市场所预期的强。看4月的数据,延续了一季度的态势,工业弱(9.3%),消费弱(12.8%),投资强(累计投资20.6%),出口强(17.4%),物价高(2.4%)。据林盛球墨铸铁悉,目前的复苏更像处于弱反弹的滞胀阶段,也就是库存周期下的被动补库存。担心可能会出现类似于2010年末至2011年年初那样市场预期普遍乐观之后又不断向下修正的现象,是有道理的。但笔者的分析逻辑有些不同,并不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流动性陷阱”。
从国际经济趋势来看,全球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即使面对美元强势周期,只要人民币升值趋势和预期不改,跨境资本就会以各种方式进入国内,这已扭转了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大量资金外流的局面。资本流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压低了短期利率,事实上有助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短期融资,替换到期的成本较高的中长期融资,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实际减轻了利息支出的压力,而且在上游通缩预期下,企业倾向于借款短期化。笔者由此判断,央行启用央票回收流动性以及外汇局新规将使境外的套利压力大增,但并非要从根本上改变跨境资金的流入趋势。
在全球货币政策普遍宽松,货币竞争性贬值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结果是加快了以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虽然这种升值结果并不能像2005年至2007年时那样将人民币整体资产向上重估,但能降低国内的资产负债率风险。只是另一方面的代价是通胀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延续。
再看费用增速,财务费用增速一直高于主营业务收入,这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因此必须加大短期融资,增加杠杆。这种增加杠杆,属于企业主动负债。在去年四季度之前,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和资本流出,货币一时供给不足,企业的主动负债推高了短期市场利率。而恰从那时开始,人民币保持升值趋势,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给上升,企业主动负债,同时对应了短期市场利率的下行。只是这种主动负债产生的流动性,是为了应对资产负债表剧烈收缩,对资产估值的意义不大。这与前一轮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企业资产扩张主要由所有者权益增长带动,推动了资产重估截然不同。因此,在债务周期中后期社会融资规模的扩张中,流动性对投资的推动作用会打折扣。
更大的挑战是,这样的人民币升值策略将会面临类似于美元的“特里芬难题”。美国通过经常项目赤字向世界提供美元,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作为外围国,在出口导向战略下把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出口市场,通过经常项目盈余积累美元储备,并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或其他投资使美元回流美国。据林盛球墨铸铁了解,美元的流动伴随全球产业链分工,带动了全球资金链波动。对人民币而言,一方面为了稳定国内的资产价格,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必须维持人民币强势,吸引资本流入,推动货币供应量增长,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强势,必须抑制货币投放和国内的通胀,这将是非常矛盾和纠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