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绝对数有所增加,但其所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处于平稳状态。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调查,教育部直属高校学生自杀率平均为十万分之2.3。而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城市人口自杀率为十万分之10.89。
据新亚迪喷雾剂灌装机悉,以2012年华东交大新生心理测评为例,全校5500余名新生,通过测评了解到有486名同学可能需要心理咨询,其中经过专业人员面谈和诊断,最终确认真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0.32%。另外根据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有关研究人员测算,目前5%左右的中国人口患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精神障碍、心理疾病。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大学生不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如社会所想象的那么严重,只是这个群体较特殊,受社会关注度高。据调查,我省存在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占大学生总体的68%左右,这并不表示学生有心理问题,而是一种正常现象,社会中每个人在一定时间段都会或多或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且这个数字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3%,因心理问题退学的学生占退学学生总数的64%。
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研究显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适应性问题,包括环境、生活、学习的不适应;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情绪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情绪失衡;学业问题,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成绩不理想;就业和发展问题。以上6个方面占全部心理问题的90%以上。
调研发现每年春季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发期;层次分化较明显,研究生相比本科生存在心理问题和自杀行为的数量及比例有所增加,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严重;来自农村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相对突出;自杀大学生中父母离异或父母关系不良占大多数;学业困扰成为导致心理问题和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城乡矛盾在高校生活中的具体反映。30多年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过程中我们可能忽略了社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贫富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区域之间的差距,而这些社会上的差距一旦反映到学校,就会让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加之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日渐增多的选择机会,更使他们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社会变革给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心理失衡。http://www.xinyadi.com/ch/NewsView.asp?ID=366
其次,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容易形成冷漠、依赖、自我中心、不善交际、缺乏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不良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往往使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排遣,进而导致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极端行为。同时,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过分强调学生智育的发展,认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考高分就是好学生。这样使学生极端看重分数,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交能力差,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不能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学校应该抓好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打破班级限制,加强不同系别学生的交流,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整合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少数专职教师的事,而是全校教职工的共同职责。要对全体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目前高校开设相关学科的专业较少,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培训,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学历较低。在欧美国家,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须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我国,按照要求,从业人员至少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试工具。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有心理辅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而且多数是兼职人员,教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据新亚迪喷雾剂灌装机悉,国外高校一般每2000名学生就拥有1名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美国学校的心理专职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我国高校通常每1万名学生才配有1名专职人员。我省于2011年曾提出,每3500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但省内多所高校未能达到。如师大在校生3万人,只有5名专职心理教师。http://www.xinyadi.com/ch/NewsView.asp?ID=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