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发展大中城市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城镇化基本规律决定的。我国人多地少,而且上乘耕地多位于人口稠密、城镇化任务艰巨的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必然要占用大量耕地,用于城镇建设和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在同一地域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可以看出大中城市人口密度更大的特点。大中城市对人口和劳动力的承载能力要大大高于小城市和小城镇,大中城市人口密度也比后者大,更为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据新亚迪喷雾剂灌装机悉,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成本看,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大中城市按土地或按人口或按经济规模平均成本会比小城市和小城镇低很多,规模经济比较明显。许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具有特别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和不可分割性,以至于小城市和小城镇没有条件建设和提供。大中城市还有特别强的范围经济特点,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彼此相互促进,节约交易费用,创造新的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大中城市普遍比小城市和小城镇繁华的原因所在。http://www.xinyadi.com/ch/NewsView.asp?ID=363
城镇化说到底是农民的市民化,不仅是居住地市民化,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市民化。城镇化模式选择的实质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发展大中城市能够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让他们成为非农居民和劳动力。与小城镇和小城市相比较,大中城市城市功能更为健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先进,渗透力和融合力更强,更容易实现农民市民化。
只要管理科学、到位,积极发展大中城市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担心的“大城市病”。与小城市和小城镇比较,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为完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小城市和小城镇 “脏、乱、差”问题更为严重。即使是拿大中城市中外地农民进城相对集中的部分跟小城市和小城镇相比,整体上大中城市也并不逊色。如果担心出现城市贫民窟,小城市和小城镇更容易出现,大中城市反而不太容易出现。只是因为大中城市外来人口相对聚集区与大中城市其他区域比较,发展差距较大,对比较为鲜明、直接,加上大中城市新闻舆论较为发达,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其实,只要户籍制度改革到位,并且真正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大中城市完全可以避免出现贫民窟现象。至于城市规模扩张引起的规模不经济问题,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解决。最优城市规模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据新亚迪喷雾剂灌装机了解,现代社会区域中心城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经济实力上,特别是经济辐射力上。一座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并且在所在区域内居于前茅,具备吸引产业集聚的较大规模市场,能够为企业开展分工协作提供充分的余地。二是制造业能够成为区域内其他城镇制造业的龙头,周边地区制造业在相当大程度上存在以该城市为中心的分工协作体系。三是第三产业发达,是周边地区的服务中心,是周边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汇集点,能够为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后勤支持,周边地区可以借助区域中心节省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http://www.xinyadi.com/ch/NewsView.asp?ID=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