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适度放缓增速是我国政府的主动选择,能够为经济转型预留更大空间,但是当增速真的下降后,包括部分地方官员和专家学者却开始不安起来。一些国外金融机构甚至借机唱空中国经济,希望在资本市场寻觅“偷食”机会。实际上,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时代远未结束,适当降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要条件,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适度的忍耐,更不可因为转型带来的阵痛而放弃努力。
据悉,我国经济转型之路始终贯穿着两种基本力量的平衡制约:一是体制改革带来的驱动力,二是粗放式增长带来的阻力。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林盛球墨铸铁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经济改革转型之路。这些年,我国经济转型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粗放式增长受到较强惯性约束。突出表现为,对GDP高增长的过度崇拜,以及各种强势集团对现有增长模式和分配格局的保护。要打破这种既有增长惯性,就必须敢于跳出原有模式,牺牲一定经济增速。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147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并非坏事,这取决于我们对于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发布报告,提出“绿色增长”概念:在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产能不断提供人类福祉不可或缺的资源和环境服务。中国30多年经济高增长的同时,经历了空前的资源消耗,面临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发展内涵,适当放缓增速,将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民生等多方面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实现绿色增长。
当前经济增速虽适度下降,但总体运行平稳,主要指标都稳定在合理区间,实在没有必要心生恐慌。特别是从结构上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季度达到55.5%,比去年全年高3.7个百分点。这些正是我们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的目标所在。
经济增速下降也进一步暴露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对此,不能因为增速下降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就对其听之任之、不管不问。相反,应该抓住时机,对这些深层次矛盾对症下药、加快治理。而主要的手段就是推进重点经济领域的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实际操作情况来看,金融机构目前更关注中小企业,较少关注到微型企业,但它们才是经济“金字塔”最底端的经济体,也是数量最大的经济“细胞”,更是缴纳税费和解决就业的主体,经营活跃且生命力顽强,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与之对比,我国的融资结构倒挂,银行能为其提供的服务有限。
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具体的解决之道不一,欧美等成熟市场主要通过天使基金、PE等社会投资的基金公司提供融资,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通过专业机构提供中小微贷款。经过实践摸索,这些路径都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供我国参考。资本市场如何在这一领域推波助澜,值得探讨。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