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靠天种植到智能控制,随着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蔬菜生产正在一步一步实现着从传统生产方式到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但是日益凸显的成本高涨、用工紧缺、价格波动、质量安全等问题,也对蔬菜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严重制约。未来蔬菜怎么种?
俗话说,一亩菜,十亩粮,但随着人工和投入成本的增加,菜农们感觉“种菜没以前那么挣钱了”。
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蔬菜生产成本平均涨幅在10%以上,其中人工费用上涨最快,年均涨幅达18%。不仅是用工贵,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就连雇人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寿光市田苑果菜生产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原昌隆告诉记者,村里能雇到的都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只能做除草、摘果之类的轻省活,像装车、上草帘、运菜之类的体力活,需要到劳务市场上去雇人,每人每天200元。http://www.zjfg.com.cn/ch/NewsView.asp?ID=110
在不断提高的种植成本重压下,蔬菜种植效益如何提升?“菜博会”上展示的“荷兰模式”,为菜农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在“菜博会”9号厅岩棉栽培展示区,只见所有西红柿都种在岩棉盒内,一个一个岩棉块在离地半米左右的槽架上排成一排,每个岩棉块上都插有专门的滴灌头,植株之间还有两条平行的钢管相距约半米宽。
2012年,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将“荷兰模式”引入西红柿种植,1.7万株西红柿产量达到450吨,效益达到400万元。算下来,“荷兰模式”栽培的西红柿每平方米产量高达50斤,而普通农户种植的平均产量只有15~20斤。“相比之下效益显而易见,只是初次投入比较高。”李美芹透露,包括管道、架子、岩棉块、水肥一体化设施等在内,9号展厅内2000平方米的岩棉栽培区共投入76万元。
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需求。寿光市稻田镇东刘营村菜农刘永禄种了2个棚西红柿,每个一亩半,从2011年开始使用熊蜂授粉。刘永禄说,使用熊蜂授粉,省工多卖钱,现在的问题是放蜂期间不能打农药,即使打杀菌剂也要间隔3天才能放蜂,“否则熊蜂就不那么活泛”。秋茬西红柿病虫多,他希望专家能研制出一些不影响熊蜂使用的低毒高效农药来。
据丰功卷膜器了解,由于适应了回归自然、健康环保的理念,近年来阳台蔬菜正逐渐成为蔬菜市场的新宠。如今,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阳台蔬菜已经十分普遍,在我国也是方兴未艾。“目前盆栽蔬菜的订购客户主要是酒店和超市,但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这种有效利用阳台和屋顶的种植方式,一定能被更多的普通市民所接受。”刘先生对阳台蔬菜的前景十分看好。http://www.zjfg.com.cn/ch/NewsView.asp?ID=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