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学龄人口持续减少、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供求关系日益宽松,我们应当更有条件实行更为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然而,现实却依然严峻,小学生的升学和择校竞争异常激烈,学业负担沉重,身体素质下降,乃至自杀事件频发,令人痛心不已,并十分困惑。在我看来,这一现实深刻地揭示,虽然我国已经进入普及教育、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时代,进入了互联网和学习化社会,但我们的教育的“软件”依然是旧的,学校内在的价值和制度安排,依然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是需要加以更新和改造的。
据成公教育了解,学校用分数排名和“家校通”的时时控制,使家长心甘情愿或不情愿地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家长需要警惕和改善的方面很多,但对儿童最具杀伤力的,我以为主要是以下两种。http://www.cggwy.net/mryl/2013/0423/1003.html
我国的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0%,高考录取率全国平均达到了73%以上,许多大中城市的优质中小学超过了50%,但她们绝不会降低目标,只瞄准极少数重中之重的“牛校”。许多学生最终病倒、累倒在“起跑线”上,还有许多拔苗助长、金光闪闪的“牛孩”似乎赢得了名校竞争,却并不一定能够走向成才的终点,犹如在马拉松赛中头几圈的领跑者一样,最后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
很多父母直到最终失去孩子,或者孩子的身体、精神和心理严重受损不得不休学退学、或者孩子违法犯罪时才悔之不及,才认识到分数和学历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拥有一个鲜活、健康、善解人意的孩子——哪怕他只有一个平淡而正常的人生——本身是莫大的幸福。
必须认识,在外在教育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家长仍然是可以有选择的。破除“起跑线”的恐惧,家长要有一颗强大而坚定的平常心,善待儿童,把儿童当做儿童而不是神童来培养。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说的就是循序渐进、有机成长的常识。需http://www.cggwy.net/mryl/2013/0423/1003.html要淡化早教热、培训热,淡化分数崇拜和名校崇拜,意识到超常教育不是提前教育,对儿童而言,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个性和兴趣、有好奇心、想象力、热爱阅读等等,比那些排名、证书重要得多,那才是全世界通行的、能使孩子终身受益的早期教育。
据成公教育悉,在一个能力取胜的时代,学历和分数的作用是一时的和有限的。没有人关心成龙、邓丽君的学历,也不会打听王石、任志强就读的学校,因为没有重要性。在终身教育、互联网和学习化的时代,一个人真正的本事,是学会学习,是有兴趣,有动力的自主学习。那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可以实现的。而在民主主义视野中的公民教育,需要告别“精英主义”价值。真正的精英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做最大众的事。如同陶行知所说:“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把自己所学得的东西贡献给老百姓。”这不是值得每一个家长深思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