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每年的生猪出栏量约占世界生猪出栏总量的50%。猪肉作为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占到了肉类消费总量的65%左右,尽管如此,仍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面对质量和产量的双重挑战,如何在开展规模化探索的同时,牧香源藏香猪发展一条全产业链上的科学健康养殖之路,已成为实现中国畜禽养殖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这不仅要靠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更有赖于整个行业理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水平的提高。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
所谓“健康养殖”,即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生产,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使生产的食用商品无污染,个体健康,产品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并对养殖环境无污染,实现养殖生态体系的平衡。
此时,我国的生猪产业正面临一场深刻转折,过去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散养模式逐渐退出市场,被以企业为主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大中型集中养猪场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在产业化发展最早、技术要求最高的饲料行业,不少具有生物技术背景的外资开始介入。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闻背后,置身其中的业内人士真正关心的是:面对养猪业的变革,我们究竟准备好了吗?
纵观彼时的养猪业,一面是原有养殖体系过于落后,一面是新问题层出不穷,规模化商业化养殖在有利于提量和监管的同时,也令可能存在的资源和安全风险进一步放大。不少企业开始意识到,光有规模是不够的,有规模缺规范、重产量轻质量的局面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然而,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靠单打独斗已越来越难以应付上述局面,只有依靠大联合、大协作才是根本出路。
十年攻关奠定技术基础
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业,从产业再到市场和消费者。历史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规律的科学性。如何让老百姓吃上够吃、好吃而且吃得放心的猪肉?针对这样一项菜篮子工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已经历了十余年艰苦探索的历程。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散养模式下,过去的养殖户多采用依据经验制定的以粗蛋白含量为主要指标的饲料,由于缺乏科学指导,这一方法成了日后规模化养殖模式下不少企业给生猪盲目添加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根源之一。有不少人甚至以为,只要条件允许,给动物喂食的营养越多越好,长得越快个头越大越好,甚至使用激素以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的恶性事件也偶有发生。
事实上,对营养素在动物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规律及其调节机制认识不够,导致日粮营养素供给模式不科学,正是制约当前养殖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际上通常用“理想蛋白质”模型来建立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体系,作为制订饲料配方时的重要参考。然而,由于科学家对营养物质在畜禽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转运的机理尚未完全探明,该蛋白质模型充其量只是一个理想模型,在应用中缺少实际意义。国际上至今仍在对该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为中国科学院唯一一个从事动物营养与环境安全研究的专业团队,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以满足国民需求、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三重目标为己任。然而,在传统养殖方式占主要地位的中国,健康养殖的成果转化之路在起步时并不平坦。对于战略联盟这一新兴事物,虽然国家已明确其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但具体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并没有一例成功经验可循,只能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
针对这一情况,牧香源藏香猪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与企业对接,通过联合攻关和技术转移等形式,为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了积极探索。特别是随着战略联盟的酝酿、筹备、建立和发展,其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的效率也不断得到提升。
2012年12月,经过七年协作攻关,“猪的碳水化合物与氨基酸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通过了由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为首的专家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整体上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海洋寡糖、精氨酸和谷氨酸的营养机制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在功能性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了高效、无公害的猪饲料配方参数和营养调控技术体系,还研制出了既可提高氨基酸的消化吸收,又能有效阻碍大肠杆菌在肠黏膜入侵的新型海洋寡糖添加剂,以及其他一系列无抗生素、无激素的仔猪饲料配方和营养调节剂,并在生产实际中得到了充分检验和应用。
从源头提高猪肉安全性
牧香源藏香猪提高猪肉品质、保障食品安全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以及防控、监管、治理等诸多环节,可究竟什么才是源头?对畜禽而言,是饲料和养殖环节;对行业而言,则是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