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不是一种很自然地从“线下到线上”的交互过程吗?反过来也一样。这就是正在流行的“O2O”。在人们习惯使用手机上网之后,它成了电子商务或其他各种服务提供商眼中,最直接地将用户流量变现的机会。
据
财道玉环商标悉,其实二维码的使用过程称不上简洁,它也不算什么新技术,但好在它还算直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人、移动设备、地理位置信息、线上和线下,天然地结合到一起。在智能手机刚刚开始流行的前几年,无论是拍照还是上网,以至网络支付,都称不上是典型的用户行为。如今情况已经大不一样。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油墨在紫外光下发光的特性去识别产品,但油墨的不稳定性和高成本,让两个学生一筹莫展。在反复实验之后,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廉价的解决方案:编码。他们最初设计的编码是由几根线条组成的同心圆,有一根线条的作用是定位,其他线条与空白就代表着二进制中的0和1。只要增加线条的数量,就可以演变出更多的组合。
同心圆从各个方向都可以读取,看上去如同箭靶,美国人称之为“公牛眼”,它成为了现代信息码的雏形。当时由于技术所限,还身为学生的Silver和Woodland没有财力去大量印制这种编码,也无法制造能够识别出其中信息的扫描器。
http://www.tzcdtm.com/ch/NewsView.asp?ID=174 当一列火车从地平线上的一个小点,变成从站台前飞驰而过的庞然大物时,铁道工作人员急需识别出这列火车的所有者,以提高调度效率,因此一种可以快速扫描并鉴别的标签成为他们迫切需要的产品。
当时,已进入IBM工作的Woodland把手上的同心圆专利以很低的价格卖给了自己的雇主,一家名为RCA的公司又从IBM手中买去了专利。
“公牛眼”的两个发明人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直到1992年,Woodland才因为这项发明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授予了国家科技奖章。
RCA的研发人员多少从快速识别经过的火车的技术中得到了灵感。他们与另一家名为Kroger的公司联手,研制出一种扫描仪,以电子方式读取同心圆的编码信号。这已经是在第一条条形码被发明12年之后。
热心的贸易协会开始为编码制定标准。10家代表超市和食品商的CEO坐下来开会,态度激烈地告诉协会如果无法统一编码,他们以后将不再为此浪费时间。
条形码一直被沿用至今。由于超市等行业的需求,带动了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在世界各国的商品包装上,条形码一直都是必备信息之一。
人类对信息的需求一直在膨胀。人们开始以为,单条的编码信息,已不能被满足未来的需要。1987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现了两行甚至四行条形码,直到变成一个正方形。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开始实践这个想法。近几年来,中国也曾有汉信码、龙贝码等等自主标准技术。
这种包含更多信息的信息码被称为二维码。二维码具有条形码的一些共性:每一种编码都有自己的字符集,并且图形的旋转变化不会影响识别。但由于面积增大,相比只能存放30个字节的条形码,二维码可以容纳50多个汉字,最高可达上千字节。
前后有多达几十种二维码标准在世界各地被开发出来。包括微软也在这个领域有所动作。2010年,微软推出了彩色的二维码“Tag”,这是一种由彩色三角和白色横线组成的编码。
据
财道玉环商标了解,与条形码面对的“刚需”市场不同的是,包含更大信息量的二维码更需要多方的联合推动。因为如果你不联网,除了文本、数字和地址串,二维码什么都不能给你。
多年来,世界各地一直有企业和商户在零星推广二维码,但成效寥寥。它需要人们随身携带读取和展示设备,而商户也需要大力推广它的动机,比如直接带来销售。
遗憾的是,二维码在被重获重视之后,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在线上线下信息的流通、交互、存储或读取层面,它面临不少竞争者。
http://www.tzcdtm.com/ch/NewsView.asp?ID=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