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是我国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占各种自然灾害70%以上,暴雨、雷电、干旱、高温、冰雹、大风、低温、冻害等灾害较为突出,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灾害也极易诱发。据统计,2002年-2011年我市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95人死亡,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1.24%,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三峡库区安全稳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日益加重,气象防灾减灾形势日益严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日趋紧迫。
据富捷消防器材了解,相继颁布了《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庆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防灾减灾的组织协调,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气象、应急、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民政等16个涉灾部门建立起灾害防御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联合监测、联合预警、共同防御的应急防灾联动格局,组建了一支城乡全覆盖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成为气象防灾减灾前沿一线的中坚力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有所提高。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建成了集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接收于一体,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使气象灾害的监测手段、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引进了运算能力达4万亿次/秒的高性能计算机,加强科研开发和预测预报业务能力建设,提高预报预测精准度,延长实效性,注重针对性。“十一五”期间,市气象台和各区县气象局24小时一般降水预报准确率分别较“十五”提高了4.6%和1.9%,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一般能提前1~2天预警。三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拓宽。大力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了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专用预警终端、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智能手机客户端、网站、电视、电台、语音电话、传真、报纸等12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基本解决了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四是大力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组建了一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防雹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业,年均增加降水近3亿立方米,年均防雹保护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五是坚持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科普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避险自救的能力。http://www.zjfujie.com.cn/ch/NewsView.asp?ID=743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复杂,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难度在增大;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对交通、通信、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广度在扩大,气象灾害的社会敏感性越来越强;顺应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新期待,应对防范气象灾害的深度在加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当前,我市已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领导和应急管理体系。以强化自然灾害应急联动预警体系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合、集约共享、科技支撑、综合防灾、注重实效”的工作机制,大力提高自然灾害预警预防能力;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各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和办公室建设,发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和防御管理的职能。建立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核、督察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引导各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和队伍充分发挥其职能和作用。
以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及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为抓手,实现气象服务组织体系、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气象服务产品向乡、村延伸。要开展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依托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和社区管理机制,发展建立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和气象信息员,推进气象预警信息服务进社区。以“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管理”为抓手,重点抓好教育、旅游、交通、水利等行业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管理工作,夯实防灾减灾社会基础。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体系。据富捷消防器材了解,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和完善为抓手,尽快建立健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渠道相辅相成、覆盖城乡社区的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发挥好平台的作用,加强与当地广电、新闻、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制度,实现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各种手段和渠道第一时间无偿向社会公众发布,进一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安全做出更大贡献!http://www.zjfujie.com.cn/ch/NewsView.asp?ID=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