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是需求导向的。发表以上观点,其还认为,国际与现有经验中,城镇化的驱动是工业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及追赶型经济体中,对外贸易拉动工业化是典型的城镇化动力。从中国目前的行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11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第一产业的5.5倍和4.2倍,也就是说只要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20%左右和第三产业25%左右,即可保持当年的劳动生产率不变,这一目标难度不是很大。从理论上看,新型城镇化可以持续的先决条件是只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溢出效应能够维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债务成本即可。
一个是农业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推升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投资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另一个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诸如排水、交通、住宅、医院以及公园等相关的公共物品配套设施。球墨铸铁
未来10年,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会带来诸多变化与挑战,但由于有着以城镇化为依托的巨大内需潜力,有着转型与改革的巨大空间,我国将仍然具有许多国家难以比拟的突出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重大战略机遇。
51.3%,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了1.6亿的农民工群体。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48.5%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即使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10年后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7%,仍达不到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108
考虑到10年后我国的发展前景,人口城镇化率的合理区间应不低于50%。从现实情况看,只要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2020年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是有可能的。
人口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与消费需求。未来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2个百分点,将再有2亿多农民进入城镇,加上现有的1.6亿农民工,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够增加4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
2011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比约为3.3∶1,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其收入和消费必然明显增加。同时,人口城镇化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载体,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目前大约占23%,在此基础上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努力达到40%以上,由此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到6亿人左右。
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使得中国经济未来10年仍将处于上升通道,继续保持7%—8%的经济增长。10年中,我们的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将有望达到45万亿—50万亿左右,居民消费率将达到50%左右,最终消费率达到60%左右。我国将基本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球墨铸铁
http://www.lslszz.com/ch/NewsView.asp?ID=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