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热潮、2011年的冷却、2012年的定调走到今天,是时候深刻思考整个产业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近日如丰主轴单元从科技部获悉,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试点城市共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2.74万辆。其中,公共服务领域2.3万辆,私人领域0.44万辆。2013年3月底将完成财政补贴清算,示范推广规模将达到3.97万辆。
2012年9月,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0亿元,重点支持全新设计开发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及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我国先后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等,投入科技经费近20亿元。http://www.tzrfjx.com/ch/NewsView.asp?ID=139
近日,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对上海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进行现场验收,专家组考察了上海纯电动公交充换电站、巴士公交监控中心、上汽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研发试验平台及嘉定新能源汽车试乘试驾中心。
四部委召开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验收会。截至2012年11月底,上海市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完成1795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完成46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私人购买领域示范推广,并建设了相应的基础设施;通过示范推广制定了鼓励政策措施,加大了新能源汽车向社会公众的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推广社会环境,促进了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虽然国家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但实际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线还存在很多争议。从商业模式的百花齐放到充换电运营形态的各异,甚至小到电池材料的选择上就有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和三元材料电池等,各有优劣势,谁也没有占到上风。这样看似百家争鸣的局面虽是新生事物的必然表现,但也一定程度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不仅仅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内企业对消费者的前期调研一向不那么热衷,事实上也证明了一点:你不问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是不会买账的。同时,这与上一点垄断也脱不了干系,每个地方政策守着当地的车企,给消费者的产品选择就有限,如果产品没得选,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产品本身的改良工作恐怕也做不好,消费者不选择形成了恶性循环。
据如丰主轴单元了解,从这一点来看,国内企业真应该多学习学习外资企业的做法。比如宝马在推出量产电动汽车之前,用MINI品牌打造了一款纯电动产品Mini E,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征消费者进行实路试验,大量采集消费者用的数据和感受,并从中吸收很多技术改进的建议。而宝马也认识到Mini E这款车的局限性,虽然很多体验后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但宝马决定不量产这款车,而是在新平台上重新研发新品,相信前期的消费者调研工作会为新品的研发提供大量宝贵的意见。http://www.tzrfjx.com/ch/NewsView.asp?ID=139